快捷导航

爱体育

关于2021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ATY爱体育- 爱体育官方网站- ATY 世界杯指定娱乐平台情况的报告
2025-06-04 14:15:32

  爱体育,爱体育官网,爱体育APP,爱体育APP下载,爱体育下载,爱体育网页版,爱体育电竞,爱体育百家乐,爱体育百家乐,爱体育真人,CBA直播,CBA最新排名,NBA,NBA排名,NBA联赛,NBA直播

关于2021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ATY爱体育- 爱体育官方网站- ATY 世界杯指定娱乐平台情况的报告

  (四)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十三五”期间我市开展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完成3043个农用地样点和229个土壤污染风险较高地块采样工作,按期完成419个农用地土壤超标点位的“对账销号”。实施污染地块治理修复项目13个(15个地块)。全市总耕地面积约330万亩,耕地中优先保护类面积约312.4万亩,占比94.6%;安全利用类面积约17.4万亩,占比5.3%;严格管控类面积近0.2万亩,占比0.1%,受污染耕地主要分布在除奉化外的9个区(县、市)。2021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165711.7亩,安全利用任务完成率95.1%;受污染耕地严格管控面积1807.3亩,严格管控任务完成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2%,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6.5%。

  (五)声环境质量状况。2021年,市中心城区共设置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点位21个,昼间达标率97.6%,夜间达标率89.3%,同比分别提高3.8个百分点和29.9个百分点。市中心城区共设置区域声环境监测点位 117个,覆盖面积468平方千米,昼间噪声均值56.8分贝,同比升高2.7%,根据声源构成比例,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工业噪声和施工噪声占比分别为37.6%、37.6%、13.7%和11.1%,区域声环境主要受交通和生活噪声影响。市中心城区共设置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点位104个,代表路段长度146.1公里,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均值为67.7分贝,同比升高0.4%。全市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2020年受疫情影响,监测数据略偏低)。区域和道路交通声环境噪声近五年趋势见图5。

  (六)生态资源状况。2021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80.5(优),同比提高1.1,近五年变化趋势见图6。2021年我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公里(目前尚未正式批准);大陆自然岸线千米,已完成省级下达目标;新增绿化造林面积3.4万亩,森林面积达665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8%;湿地保有量为347万亩。2020年单位GDP能耗为0.40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4.3百分点,2021年单位GDP用水量(经济指标根据2020年可比价计算)16立方米,同比下降5.3%。(单位GDP碳排放值因原核算方法已废除,新核算方法未出台,未统计)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慈溪、象山和杭州湾三地已基本完成全域生物多样性现场调查工作。

  (一)实施环境质量提升工程,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聚焦大气复合污染治理。完成161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深度治理项目及宁钢、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整治“低散乱污”企业2716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278家,新建或提升小微企业园31个。完成全市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划定,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3021辆,完成岸电建设8套,城市每平方公里月均降尘2.5吨,同比下降3.8%。聚焦水质改善。开展冬春季环境治理攻坚和姚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完成35个镇(街道)、3个工业园区、86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省级创建,建设河湖生态缓冲带31.1公里,创建省级美丽河(湖)13条,完成“清水环通”项目4个,三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开展“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建立常态化饮用水水质保护机制。建立入海污染源排口数据库,谋划启动全市“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聚焦“无废城市”建设。市级及5个地区已完成省级“无废城市”建设任务。投运一般工业固废和小微产废企业危废收运点28个覆盖企业5.2万余家,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和无害化处理率100%,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98.6%,农膜回收处置率92%,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85%,均达到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聚焦土壤安全。完成4个区(县、市)农用地土壤“源解析”工作,推进2个建设用地地块治理修复,完成8个重点园区地下水专项调查及污染扩散排查,评审478个建设用地地块调查报告,新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点建设4个。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城镇污水管网195公里,修复管道211.9公里,检测管网1880.9公里,清淤管网5344.5公里,建成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5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2.5万吨/日。新增危废利用处置能力33万吨/年,危险处置能力稳居全省第一。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能力1.4万吨/日,建筑垃圾年综合利用、中转处置能力约1300万吨。

  (三)实施结构调整优化工程,产业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围绕纺织服装、家电等12个重点行业,全面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大力发展重点领域新兴产业,2021年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低碳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24.1%。印发实施绿色制造“十四五”专项规划,年度推进重点项目41个,预计节能6.9万吨标准煤、节水2884.3万吨,创建市级节水型企业109家,培育市级以上绿色工厂118家、绿色供应链标杆企业44家、绿色领跑企业186家。推进交通领域绿色化发展,新增2条海铁联运班列,新开通6个海铁联运业务点,完成海铁联运量120.4万标箱,同比增长19.8%,总量跃居全国第二位;购置氢燃料电池公交车20辆、新能源公交车1037辆,新建充电设施公(专)用充电桩1115个。

  (四)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工程,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稳步推进。成立以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双碳专班,建立“市级统筹、条抓块统”的工作推进机制。统筹四大纬度,聚焦四个指标,编制完成《宁波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及“6+1”领域实施方案,出台13个相关政策、规划,持续完善“1+N+X”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建设,2021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456万千瓦,同比增长30%,光伏、风电装机规模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位,全市地方煤炭消费1164万吨(实物煤),同比减少27万吨。已建成加氢站4座,设计产能为8000方/小时的国内最大氢气充装站已正式进入商业运营。23家发电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70家重点企业建立省级碳账户,成功申报省级第一批低(零)碳试点24个。

  (六)实施治理体系建设工程,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效明显。严格执行《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落实三级生态环境保护报告制度,4个区(县)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持续强化部门和属地生态保护责任。研究关于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意见,初步确立深化生态保护补偿的制度框架。在宁海县、象山县开展GEP核算和“两山银行”试点,出台全省首个《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管理办法(试行)》。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共否决不符合管控要求建设项目36个。30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事项落地见效,“绿岛”模式入选省首批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名单,“无废城市浙江探索”模式获2021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奖银奖。举办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发布《宁波市市民生态环境行为准则》,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八)实施问题闭环整改工程,重点问题整改有序推进。全力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等上级部门监督检查反馈涉及我市生态环境问题,已完成问题整改77个,其余均达到序时整改进度。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和省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全部完成整改,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的518件信访件已完成整改515件。组织开展全市生态环境问题“举一反三”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入库生态环境问题8594个,已完成整改6530个,其余问题正在整改中。围绕治污攻坚关键领域、督察整改薄弱环节以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组织各项专项执法行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954起,罚款1.3亿余元,共办理五类重大案件184件。组织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型环境应急实战演练和放射源清源专项行动,持续擦亮“三库一队”建设宁波品牌。深化生态环境信访直通车和“环保110”运行机制,信访重复率从12.8%降到6.6%,不满意率从3.3%降到0.6%,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群众满意度提升1位。

  (二)生态环境质量需持续改善。在大气环境方面,我市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较大,臭氧仍为首要超标污染物,大气治理亟需针对重点因子与重点地区集中攻坚。在水环境方面,由于“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覆盖面不广,局部地区污水处理能力未能跟上城乡发展步伐,污水收集管网未能与污水处理厂同步建设,河网流动性差、生态流量不足、岸线硬质化等问题,重点断面水质提升难度增大。近岸海域因受长江携带入海污染物和本地陆源污染叠加影响,水质优良率有待提升,尚有4条主要入海河流总氮浓度未达到控制目标。在土壤环境方面。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部门间协调配合有待加强,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有待提高,重点修复治理项目进度有待加快。

  (三)坚持科学治理与精准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清新空气示范区”和市级无异味工业园区创建,力争余姚、慈溪创建成功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推进200家以上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及钢铁、水泥企业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改造;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标准老旧柴油营运货车,深化绿色港口建设,加强颗粒物污染管控和噪声污染治理。实施“甬有碧水”行动,全市126个重点工业园区计划实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覆盖,新(改)建污水管网110公里,清淤污水管网3500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6万吨/日,持续推进“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印发实施《宁波市“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开展杭州湾、象山港等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逐步形成江河湖海统筹治理新格局。完成3个区(县、市)受污染耕地“源解析”工作,加快推进2个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和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立法,优化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联动监管机制。持续推进市本级和5个区(县、市)建设省级“无废城市”,全域达到省级“无废城市”建设标准,并积极创建国家级“无废城市”,新增危废利用能力10万吨/年,推进12个固废处理设施或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健全固体废物协同处置机制,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力度。

  (七)坚持严格监管与风险防控,完善生态环境问题闭环管理机制。高质量推进剩余45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年度需完成整改问题按期动态清零。持续深化“举一反三”大排查大整改工作,完成入库剩余问题的闭环整改。探索建立重点问题整改社会观察员制度,建立健全长效常态机制。全面推进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实施好信访直通车、“环保110”工作机制和有奖举报制度,实现执法监管和社会稳定“扩面、提质、增效”。建立健全与消防、应急等部门的联动协作,谋划启动重点石化区域环境风险应对能力评估,深入践行水污染事故“南阳实践”,组织开展应对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桌面推演,持续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示范全省的环境应急“三库一队”样板工程。